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江城武汉、湖北省、中国大地……一定能取得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
抗击疫情,艺术同行!加油中国,我来接力!
关建洲
雨竹轩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邯郸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邯郸市政协常委
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邯郸学院客座教授
北兰亭创始会员
民革邯郸市中山书画院院长兼秘书长
汉风书社社长
河北工程大学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邯郸市教育书协名誉主席
曾就读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张继导师工作室
荣获:
河北省文艺贡献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进基层先进个人。
邯郸市文艺振兴奖,邯郸市优秀拔尖人才。
策划:河北省第一届隶书展、第一、二届汉风书社作品展、邯郸市第一届隶书展等多项书法活动。
获奖情况: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手卷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五届书坛新人展
全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
全国职工书法展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
全国第三届“林散之”书法双年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齐白石”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
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特邀作品
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
全国首届赵孟頫书法大展
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艺术大展
全国“永乐宫”书法大赛优秀奖
书法作品被全国多家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及海外人士收藏。
笔如长剑墨如龙--书法家关建洲印象
庄秋/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人性情的好坏,是豪爽还是细腻,是大气磅礴还是温文尔雅,往往和当地所处的地域环境,和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深浅及文明传承的程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邯郸作为古赵国都城,西依巍巍太行,东临广袤平原,环山绕水,历来为四省通衢、沃野千里之所在。也正因为有着平坦开阔的地势和深厚璀璨的历史文化背景,邯郸这片土地上才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颇具棱然风骨的慷慨悲歌之士。并且,这一独特气质最终也成为历代邯郸男人们心底最自豪的荣耀,是生在他处的男人无法比拟,无法企及的特有魅力。
关建洲先生身上无疑就凝聚着这种燕赵男儿所独具的特点:豪迈、粗犷,不拘小节。这是邯郸母亲所赋予他的历史文化烙印,是与生俱来的文人不羁情怀。因此,他的毛笔字始能入得性情,始能彰显出泱泱浩瀚之气!
自仓颉造字以来,几千年间,历代文人墨客们对汉字的痴情书写早已将这门艺术推到了极致。比如王羲之的行草,颜柳欧赵的楷,邓石如的隶,等等。无论哪一个大家,每次对文字书写的不同理解和阐释,都必然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时代之个性,弃先前之糟粕。所以,每一个时期的书法都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当世文人书家对书法独到的理解与感悟。
也正是由于他们对传统书法赋予新鲜审美情趣,才使得这一艺术薪火相传、代代不息,才使得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而独具美感。关建洲先生同样是被这种飘逸在宣纸上的黑白之美所震撼,才喜欢上了书法,并为之数十年练笔不辍,以至于秃笔如冢,临池水竭!然而,若单只是苦练,恐怕任何人都无法望及书道之奥,即便是写的再像王羲之,你至多也不过是‘圣手书生’罢了!字里面依旧还是没有你自己推陈出新的神采气象。
关建洲先生的书法之路也是如此,也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由像到不像,由稚嫩到老辣,由临帖到创新之后,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所以每当谈及自己对书法的体会时,他总会极其诚恳地说:“书法之关键在‘悟’,否则终难成大器。我也是经历过无数次扬弃,经历过无数此心灵感悟之后,才对书道一知半解,并有幸触及到了些皮毛。”
毋庸置疑,关建洲先生这是谦谦君子之言!因为现代的书法与欣赏水准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毛笔的实用功能也早已被现代的硬笔和键盘所替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着时代潮流变化而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但汉字呢?却是亘古未变的,写来写去无外乎真、草、隶、篆几种字体(最多再加上没几个人能认识的甲骨文),而且是经过无数先辈们定义过了的、已经成熟的字体。毕竟先辈文人们生活的年代,毛笔是书写工具,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盈盈一握的狼毫也早已经被他们运用的出神入化,故,所遗碑帖字迹也皆已登峰造极。
而作为传统美学重要体现形式之一,毛笔字所要体现的就是古朴气息和书者通过书写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个性感悟。虽然书写与书法只是一字之差,但其所代表的却是书写技法已经由当初的写上升到了法的高度,所体现出的内涵实质也早已有天壤之别。而作为现代的书家,身处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要想写出汉之神采,晋之洒脱,唐之雍容,谈何容易?莫说想超当初越优哉游哉的先辈文人,即便是望其项背,又何其难哉!再有,书法是中国所独有的艺术门类,没有任何横向的比较与借鉴,这无疑更增加了现代书家们的苦恼与惶惑!毕竟毛笔字是通过最简单的线条来展现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取向的。
想以最简练的线条来展现最极度的美感,可以想象书法每进一步的难度!更何况,她又是一门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颇讲究在方正之间,务求字体骨肉丰满,并通过奇正、方圆、虚实、浓淡的笔墨变化和整体章法、结构安排来抒发书写者的内心深处所思所想和情感寄托,想在一幅作品里集中体现做这些,若非真正耐得住寂寞,以顽强之态为之,几无可能!
艺术贵在创新!所谓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任何门类的艺术,最怕的就是重复。那么又如何能做到师古不泥于古?做到即入传统又含带现代气息?做到笔笔不同、字字迥异呢?这是所有书者都在苦苦追寻的答案,关建洲先生当年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如何书写才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当他想到:既然是传统艺术,那就应该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将前人多年积累的书写技法精华吸收并化为我用,从而达到展现心灵,张扬个性的目的时,关建洲先生的思绪才豁然开朗起来。然而,说时容易做时难!一切都要以扎实的功底为基础,否则,即便是你糅合、巧取了部分前人心得,但想要做到点划撇捺之间独具特色,想要做到字体、章法布局浑然天成,做到技法娴熟至“心手双畅”,恐怕还是空中楼阁,是望梅止渴!另外,紧要的一点,是尽快为自己选择一个主攻方向。
毕竟历代正草隶篆、各家碑帖浩如烟海,自己究竟该选择哪一种书体呢?关建洲先生找出了当时自己所能看到的所有碑帖一一浏览。当气象沉雄浑穆、结体方正的《张迁碑》映入眼帘时,汉代那种海纳百川、气吞山河的泱泱气息便径直扑面而来。于是,只一瞬间,他便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隶书。因为只有隶书才能抒发自己的胸襟与抱负,只有隶书才能更好地寄寓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也只有隶书的随意、宽厚与雄浑奔放才适合自己胸无块垒的豪爽性情。
于是,关建洲先生忍痛尽弃十数年所练,从头由《张迁碑》摹起。五年时光转瞬即逝,书帖所载字体亦全部默然于胸,《张迁碑》书帖也早已磨毛翻烂,可他却从未曾辍手。个中甘苦,其倒是从未曾言及,但五年间的辛酸苦辣我们自可以想见矣!而后,关建洲先生又遍寻《石门颂》《石门铭》《史晨碑》等汉代碑刻经典,并揣摩至深。与此同时,另一隶书典范——汉简,也闯入了他的眼帘。关建洲的目的很明确:汉碑大都以字体雄浑沉厚、大气磅礴见长,而汉简则清秀圆润、婉约多姿。若将汉简与汉碑相结合,或许自己原本较为浑圆朴茂的、锐利的隶书笔势就会由此加入些畅达清新之气。自此,汉简又成为他案头必备之物。几年寂寞为伴、几年清影孤灯,汉简中那飘逸潇洒的字体便逐渐渗到了他的心底。而此刻再看他的字,果然便于阳刚之中透露出了稍许清秀韵味,而原本铿锵且过于坚硬的风格也漾出了些许圆润温和之色。然而,书道讲究自然,讲究发乎于心,若只是单纯事于摹仿而不是出于己意,其所书还是难逃矫揉、生涩之感。而要想做到作品似百家之意且又独具一格,以现代之笔写出汉隶神韵,则功夫必在诗外了。一个人自身学问修养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他能否百尺高秆更进一步。其他艺术如此,对书家而言,更是这样。中国文人历来讲究“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三家经典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们竞相参悟的重要依据,这主要是源于三家经过融合贯通之后,具有了一定人类共通的天性。所谓“悟道参禅”,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等等,无不是古今文人丰富思想,提高素养的共同手段。而书家之所以看重这些,是因为佛老形而上的“物我两忘,身心皆空。”境界与书法所追求的自然天趣之妙,与不期拙而自拙的随心所欲的书写风格极为契合。鉴于此,关建洲先生又抱来诸家典籍,日夜研习,以知己所不知,补己所不足。如此十数年,其终至胸有诗书人自华之境。想来,这或许便是关建洲先生得以窥得书道之奥堂的根本原因吧!
十年临池,十年研磨,十年沉淀!去粗取精,择善而师!几经炼狱,几经重生之后,关建洲先生之书法已尽除俗媚之态,凝重隽秀,拙中见雅。如此,焉能不大气雍容?
主办:国宾礼书画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鲁ICP备190240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