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墨海千年承古韵,山河万里写新章
中国砚台,一方静默的天地,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重量。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石器,到汉唐的规制成形,再到宋元的文人雅趣,砚台不仅是书画创作的实用之器,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它以石为骨,以墨为魂,在历代文人手中被赋予生命,成为“文房四宝”中最为厚重的一环。砚上的每一道雕痕,每一处包浆,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文人的哲思,见证着华夏文明在笔墨间的流转与升华。
《砚国春秋·墨韵山河》专题报道,正是以砚为媒,探寻这一传统器物背后的人文脉络与艺术嬗变。我们深入砚乡故地,访名家、探古法、观新作,试图在墨香与刀凿之间,还原一部由砚台书写的文化史诗。
本专题特别聚焦“翰墨名家”——他们终身伏案研墨的书画大家,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将看到:一方砚台如何从山间顽石蜕变为案头清供,又如何从实用工具升华为文化符号。他们的故事里,有对传统的敬畏,有对创新的执着,更有对“以器载道”这一东方哲思的当代诠释。
笔墨当随时代,而砚台始终是沉默的见证者。当我们以现代传媒的视角重新凝视这一文化瑰宝时,或许能发现:砚台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文房之首”的历史地位,更在于它始终以温润坚贞的品格,提醒着每一个执笔之人——在疾驰的时代里,仍需保有“磨墨如病夫,下笔如壮士”的从容与笃定。
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砚的国度,聆听石上春秋,感受墨韵山河。
褚栓海艺术简介
褚拴海,1954年生于山西娄烦,现居北京,笔名墨白,斋号:晋籍斋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原中国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原中国扶贫书画院院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家协会职称评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书画艺术总顾问。
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部分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毛泽东纪念堂收藏,被《品鉴·收藏—新时代书画家作品鉴赏》一书收藏;曾参加美国·韩国、朝鲜、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等地艺术活动,多次获得国际荣誉奖。
除了醉心于书画创作,褚拴海还积极参与公益扶贫,年近70的他,多方奔走呼吁,多方联系爱心书画家和企业,为广大贫困地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
2008年他组织了“中国扶贫书画万里行”走进了十几个省二万公里,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好评。
2010年秋,重庆扶贫书法公益慈善拍卖活动中,其榜书四尺《虎》书法,八万获拍善款全部捐出。
2013年,参与甘肃甘南地区支教,并捐献当地小学、中学、贫困灾区近百副书法作品。同年,他还参与孺子牛文艺志愿者服务团,作为志愿者,不拿工资,不计报酬,奔赴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开展文艺志愿活动。先后深入贵州安顺,甘肃陇南,河北望都县,北京房山区良乡等地多次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在边远山区多次组织实施了书画创作捐赠,一对一艺术教学辅导,门挨门进村户送字画等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基层组织和百姓大众的热烈欢迎。
2019年受邀参加山西第二届环保书画交流峰会,会上褚拴海呼吁社会各界的环保专家,书画艺术家,企业人士,环保积极分子挥毫泼墨,共同参与,以书画这种艺术形式宣扬节能环保理念,以艺术鉴赏活动提高参与者的道德文化品位,以作品馈赠奖励对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2020年12月14日,褚拴海到访北京中仁慈善基金会,了解该基金会公益项目在山西落地实施。
“2021年度优秀优秀书画家”永久入编文化艺术人才库,同年受邀参加“百年历程——首届国礼邮品文创高峰会暨精品书画展”,又被授予“国礼邮品艺术家”荣誉称号。
2022年5月受《人民艺术家》杂志社的改革开放45周年(1978年—2023年)特别期刊专访刊登。12月受邀参加北京传世水墨国际拍卖书画作品活动。
2023年2月聚焦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4月受邀参加由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化建设协会,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傅山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山西博物院的开幕仪式。5月,受邀“艺术之巅看中国—大美中华”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其部分作品在纽约时代广场海外展播。同月,其作品《花开富贵》,《登鹳雀楼》,《花开富贵》三幅作品在香港国丰福德拍卖公司举行的中国书画大型拍卖专场上经过多轮激烈竞逐,以可观价格成交落锤。7月受邀参加“汾清天下”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全国行北京首站启动仪式,并由褚拴海带领国内知名书画家现场主题笔会,挥毫泼墨话汾阳,妙笔丹青醉杏花。8月褚拴海又为2023年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捐赠一幅32平尺花开富贵牡丹图。10月受CCTV《艺术名家》《艺术传承》栏目之邀接受专访,并被授权颁发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基地山西太原。同年又为山西省交控培训基地凤凰山景区捐赠牡丹32平尺,交投集团捐赠山水鸿运当头32平尺,牡丹32平尺。
主办:国宾礼书画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鲁ICP备19024041号-1